星期五, 3月 03, 2006

《新聞》關渡生態復育傳捷報!近700圓蚌現身最大殼長18公分

報導出處
ET today報訊 2006/03/03

灣生態又重現生機了嗎?關渡溼地日前在進行清淤工程時,意外發現的好幾種台灣原生的魚類,以及700多顆消失了10多年的大圓蚌,而且最大的還有18公分之大,至少已經生存了10多年。讓保育人員對台灣的生態,再度恢復信心。

繼發現羅漢魚、白鱎等目前少見的淡水魚類之後,關渡再度挖到寶!人工濕地清淤工程中,竟發現消失已久的大型的蚌科貝類-「圓蚌」,總計共挖出將近700顆圓蚌,最大的殼長可達18公分,推測已經存活超過10年以上!據保育人員推測,這批圓蚌可能是在暴雨大水中,從關渡平原的農田漂流而來,才得以幸運地在關渡自然公園保留下來。

圓蚌屬於大型的蚌科貝類,生活在淡水泥沙底,關渡自然公園工作人員及義工搶在工程進行之前,在一公頃面積的爛泥中連摸帶挖,將這些原生物種搬遷到其他的淡水水域,讓牠們得以繼續繁衍。果然「摸蛤仔」的成績超乎想像,總共搶救出將近700顆的圓蚌,最大的一顆長18公分,最小的2.3公分,其他多介於10~15公分,另外還摸到幾顆4~5公分的蜆和石田螺。

圓蚌又名無齒蚌或田貝,殼呈卵圓形,後端較突出,殼內帶珍珠光澤,原常見於河川、湖泊、池塘、或水田中,近年來已經隨著棲地破壞而族群驟減,因此關渡的新發現讓人興奮不已。然而,根據圓蚌殼表的生長線及殼長研判,10公分大的圓蚌可能已經存活了10年,但發現圓蚌的水塘為民國93年才增闢,牠們消失的這些年究竟身在何方?

根據保育人員推斷,現今關渡平原還有許多耕作中的水稻田、蓮藕田,並有一些零星的埤塘存在,透過八仙圳的大小渠道串聯,水路成為動植物流通擴散的通道,圓蚌則在颱風季節中,隨著大水從八仙圳的渠道漂流而下,因緣際會來到下游的關渡自然公園。如此看來,在台北盆地開發密度最低的關渡平原裡,依然保存了許多水生生物!

根據關渡耆老表示,五零年代之前,關渡濕地尚未面臨開發威脅,圓蚌處處可見,孩童踏入水域,只需憑腳底觸感,即可瞭解圓蚌無所不在,殼長可生長至如同腳掌般大。然而隨著濕地的消失,圓蚌也蹤跡不再,童年的記憶在關渡重新發現圓蚌後被撩起,不勝欷噓,同時感嘆若關渡平原持續開發,目前尚存的原生物種得面臨消失的命運,未來可能只剩關渡自然公園是唯一的原生水生生物棲息地了。

地球上近三分之二的魚、蝦、貝類產於濕地,進而孕育濕地豐富的生命。為了教育下一代圓蚌等水生生物所扮演的重要角色,關渡自然公園將利用三月份假日親子創意DIY的活動機會,特別介紹底棲生物,搭配本月主題「寶貝蝸牛玩偶」,從做中學,讓下一代瞭解留住牠們、才有機會留住其他美麗的濕地生態。計畫參與3月5日、12日星期日下午2:00~4:00所舉行的「親子創意DIY-寶貝蝸牛玩偶」,或者欲至關渡自然公園認識這批搶救出的水生生物,都歡迎與關渡自然公園推廣部聯繫:(02)28587417分機211~213。

共有 0 篇對這篇文章的回應:

張貼留言

<< 回到首頁